
關於接案報價這件事情
作為自由接案的工作者,每次接案報價每次都糾結報太高,擔心業主嫌太貴接不到案,報太低又像是低薪勞工一樣,到底該報怎麼樣的價比較好?只要是自由工作者,一定會經歷到這樣的狀況,包含我自己也是,今天這篇提供幾個報價的方式給大家參考。
如果你是第一次看到這篇,那建議你可以從前兩篇開始
瞭解成為自由工作者的大小事→ 自由工作者|我是這樣從自由工作者走到創業
先學會簽約才能賺到錢→ 自由工作者|必學!可以接不到案子但不能不會簽合約
在接案報價之前要先想想這件事情
近期遇到許多接案工作者因為接不到案子感到擔心,開始降價競爭,期望能夠透過低價入門的方式開啟自己的前幾個案子。這個想法其實沒有錯,可是往往這麼做得接案工作者都不太順利,原因當然有很多,對業主而言成本當然是一個很重要的考量,但很多事情都是一分錢一分貨,如果每次都希望能夠用超低成本做到很好的事情,固然是不太切實際,而對於自由工作者本身也是一件很傷生涯的事情,尤其是全職的自由工作者,因為最終你只會淪為臨時工,解決完這次的需求之後,就結束了,就算有下一次只要有人比你出價更便宜,你就會被取代,因為你們的合作是建立在「成本」而不是「你所能帶來的價值」。
聽起來有點現實,但可以去思考一下在大賣場選購的情況:
當你有一百塊要買一樣必要的東西,買完剩下的餘款就可以收入口袋,這時候你可能會在架上挑價格上相對低的商品,至於他是什麼品牌你可能也記不得了,等到下次再回購的時候,你可能也記不得上次到底買了哪個了。
同樣的道理,對工作者們而言,增加自己的價值,展現自己的價值,在可控的範圍之內和客戶打好關係,才是長久經營的關鍵。簡單來說,我覺得比起不斷降價,更應該思考的是如何讓自己的價值體現出來,讓業主了解到你的收費是有價值的。
但當你發現你找不出自己的價值的時候,你可以去參考那些穩定接案的人們,詢問他們的經驗,同時精進自己的能力,我常常說得一句話是:
「自由工作者比起其他人更需要時時精進自己,因為是用自己的專業在換自由」
當你的專業開始貶值或降價的時候,就代表你在經營的路上即將出現極大的問題。
從財物面談論轉成自由工作者的契機
要成為全職的接案工作者,「錢」絕對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尤其是從有全職in house工作的人要轉成自由工作者,想必是要有十足財務和心理上的準備。在第一篇的時候我曾經有談到,當你的接案收入慢慢打平甚至是高過於正職收入就會開始有想要轉成自由接案的念頭,但常常我們可能遇到的狀況是這樣:
正職:月薪32k
接案:3月獲得一個大案子有6萬塊收入,4月沒有案子,5月有一個2萬塊的收入
這時候可能會猶豫一下,但想想還是先以正職收入為主,原因有兩個:
- 穩定性
- 金額
當要轉成自由工作者前,可以試試看用這兩點去檢核,這個收入的穩定性高嗎?是年度性的案子還是只是臨時接到的。另外,這個金額是不是足夠支撐你的生活?或是說你可以設定一個金額,當這個金額高過你設定的金額時,多半就代表它足以支撐你一段時間的收入,也讓你相對有了本錢可以去挑戰自由接案這條路。
我也要說一般in house工作也不是不好,但因為自由接案變動太大,對於許多人來說更像是一個挑戰的機會。
談到設定的金額,有人可能會好奇,那到底自由工作者/接案者到底要準備多少的現金流在身上才算是安全?如果你沒聽過現金流的概念,可以看下面這篇
理財第一步:看懂【現金流】!原來你的薪水永遠不夠用,背後的真相是…
這個概念對公司或對個人都是非常重要的,其實說穿了就是:「你可以在多久沒有領到薪水的狀況下存活下去?」計算的方法簡易來說就是
一個月的花費x月份 = 預備的現金流
以這次疫情為例,有許多以接「講座內訓」的講師從3月開始就因為疫情的關係沒有任何的收入,這樣的狀況延續到了4,5月,也就是說他可能足足有3個月都沒有收入,如果只要負擔他一個人狀況相對簡單,但如果他還需要支撐整個家庭的支出,那狀況就變得相對複雜。
如果他一個月的花費是30k,那如果他要挺過這波疫情,他的預備現金流就要有
30,000 x 4(月)= 120,000
當然該準備幾個月,每個人的開銷都會有不同的答案,有的人會覺得是3個月,也有的人會覺得至少要達到6個月以上的現金流才算安全,大家也可以先動手試算看看,這樣也可以知道如果想要挑戰「自由接案的生活」,時間的停損點要怎麼去計算。
看完了這些內容後,接下來終於要切入正題,但你如果真的精算出這些數字在報價上或許你就會有點頭緒。
報價方法一、每個月的花費論
這個報價方法其實蠻直觀的,大家都知道一開始接案的時候虧錢很常見,而獲利是一件很幸運而且稀少的事情,也因此如果一開始就想著要真的能夠賺到很多的錢倒是不太實際,除非你是做足了準備才跨過來的。既然是這樣,那至少要先維持好自己的生活,不求賺錢至少先求打平,也因此你可以去計算的是:(1)你的最低生活花費(2)你完成案件的時間。
舉例來說,一個月的最低花費含房租恰好是22k,而完成一件設計案需要花2天的時間,也就是說在一個禮拜正常的工作天下,你可以完成3-4件案子,擴展至一個月就是9-12件。以產能高且接案順利的狀況計算,平均每一件案子你的報價就是
22,000/12=1,833 (元/件)。
接著你要做得事情就是去找在你的領域內能夠報出這個價格的案子並想辦法和別人進行競爭。
報價方式二、時間決定論

這個方式相對常見,因為就是一般工讀生的計算方式,如果你做得是比較簡易或勞力型的工作,多半會遇到的也是這樣的計算方式,例如:一個小時法定時薪是160元,我花了3個小時完成,因此單件我所能得到的收益就是480(元/件)。
多半這樣計價的人,可能是心裡有個標準價碼在而且對於各項執行的時間能夠精確掌握的人,因此對他們來說透過切割時間去計價是相對划算的一個方式。
另外還有一個常見的狀況是,當你有出差、移動的需求時,例如:接案攝影師。假如今天要從台中去台北拍攝,拍攝的費用一個小時8,000元,有的知名攝影師會從他踏出家門開始計算直至拍攝完成,直接乘上時數。
8,000 x 5= 40,000(元/天)
常見的狀況可能是對方願意支付你交通費,那實際收錢的時候就是拍攝的費用+交通費等。
2,000 x 3 (拍攝時數)= 6,000(拍攝費用) + 1,000(交通費) = 7,000(元/天)
小提醒就是:不只是攝影師,凡是有和移動需求的記得都要和案主再三確認整個內容,例如費用、接送、交通方式等。
報價方式三、年收入決定論
這個方式邏輯上跟第一個方式很雷同,但我比較常見到的是較有經驗的接案者才會這麼規劃,原因是因為有相當的知名度,因此可以較為自由的選擇是否接案及報價,舉例來說:
按照去年的經驗,A講師今年預計今年應該同樣可以賺進150萬元,他去年平均一個月可以講15場,但為了減少工作時數,他只想要每個月只講10場,也就是說同樣在一年裡面演講的場數從180場降至120場,為了達成一樣的收入,他必須提高報價變成
去年:1,500,000/180=8,333(元/場)
今年:1,500,000/120=125,000(元/場)
既然報價提高了,對這些經驗豐富的接案者而言,他要做得事情變成是「既然有本事提高價錢,他就要能給出相應的東西」,此外他們也會去思考的事情是「經營長線客戶」,意思就是簽約合作期間拉長,當時間拉長成一季、半年甚至到一年的狀況下,穩定性也就提高了,提高了之後他也就可以減少接洽的時間,轉而投注在自己的內容之上。
報價方式四、依成果計價
說穿了其實就是分潤,但這個多半建立於你的案子上有所謂業績達標的機制,如果沒有的話就比較少用到這個方式,例如:和電商合作協助推廣,如果產品銷量達到x或是銷售業績突破y萬元,就可以獲得z%的分潤,其實就跟業務很像,等於是接案者會為了自己的收益而更加努力,而業主也不必一開始就投入一筆定量的費用。
如果是這樣的狀況下,常見的狀況是和客戶收取一個基本的費用(底薪),接著訂下獎勵機制(獎金),最後按照實際執行的數字進行接案金額的計算。
以上的幾種方式跟分享提供大家做參考,大家可以擇優計費,並用這個價碼和客戶做討論,切記接案者也是人,也是需要賺錢過活的,不要憑直覺或是憑人情喊價,這樣會在執行及財務上有著很多的麻煩。
其他相關資料
4 thoughts on “自由工作者|Ep.02|斜槓、SOHO適用,自由工作者該如何接案報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