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行銷|怎麼在Instagram做出大家願意分享的貼文,有3個方向提供你做參考


2021年在製作內容時,方向更為明確,也透過這個方法論,只用了3/4的預算,提早達成今年度的KPI。

Hello 我是宥勳,每一年結束都會替自己經手的平台寫一篇文做個回顧,前因後果的背景說明,今年就不贅述,如果你沒有看過前兩年的文章,可以參考以下兩個連結。

《數位行銷|13–17歲的使用者在想什麼?用一年後的阿丸IG說給你聽》

《數位行銷|30天IG經營增10,000粉的行銷心得分享》_

整體而言,平台的成長算是十分穩定,雖然不是爆炸性的突破,但從後台客群的鎖定上,是朝著設定的目標進行,年度設定的KPI也提早了兩三個月達成,今年就不談平台的經營,主要去談「單篇貼文」的製作心法。

註:雖然這套方法不見得適用每個平台和品牌,但希望能在製作貼文上提供大家參考的方向。


先瞭解Instagram平台的特性

在做貼文之前,瞭解平台特性是我認為在經營社群媒體裡面很重要的事情,因為現在平台分眾的情況明顯,如果用不適合平台的方式進行經營,會比較辛苦;反過來說,用適合平台的方式去經營,那麼你自然會輕鬆一些,畢竟演算法相對來說比較難被改變,但經營者的思考和操作模式比較容易調整。

在一個相對成熟的平台上,群體的習性會趨於一致

白話文就是我們習慣會去Youtube上看影片、從Instagram上找美食打卡點、在網頁上讀長文等,當我們把上述任何一個元素對調,當然都還是成立,但或許成效就不會這麼好,經營上就會走得相對辛苦些。


Instagram:較著重個體與個體的連結

圖片來源:2021 Instagram 最佳圖片尺寸懶人包 by GrowthSpot

偏單點式的傳散機制

相信大家對於Instagram的機制應該不陌生,比較有效的傳播方式,大致上是小飛機、限動tag轉分享、留言tag。相比Facebook公開分享、社團討論以及電視媒體的助拳,Instagram的傳播力道相對來說是比較小,同時也是比較私密的,少了比較公開的管道,Instagram的商業帳號在成長的難度跟幅度上,就會比較困難(當然還是偶爾會有成效大爆炸的貼文)。

內容呈現形式

Instagram內容的形式主要就是貼文和限時動態,貼文尺寸就是方形和長方形,內容多以圖片為主,影片為輔;限動主要是直式,可放文字、GIF、互動按鈕、導流按鈕等。

整體來說,Instagram的互動機制是比較完善的,但對於比較長篇或是論述性的內容,就會比較弱一些,再加上影片類的平台還有Youtube扛著,雖然Instagram的功能也是滿多的,但在使用率上就會有所差別。

小結來說,除了大家都知道的吸睛的視覺、旅遊、風景這些,從我個人的觀點,Instagram算是小品,偏個人、記錄性的使用。

註:當然品牌本身名氣夠大的話,是能夠忽略這些事情的。


如何做出「有共感」的貼文,該怎麼衡量?

來到這次想談的主題—該怎麼樣做出在Instagram上會被轉分享、討論的文章?相信這個問題的解答,大家應該都在很多地方看過,也有很多人討論過,那就是做一篇「有共感」的文章

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很難,因為很抽象,今年在歸結幾篇成效不錯的貼文之後,得出三個參考的標準,這篇文章我會用平台上「字跡潦草的人其實特別聰明」這篇搭配說明,主因是後台的自然流量,都高於超越平常貼文2–3倍以上,也取得超過一萬個愛心、四千多的分享和收藏,算是今年度滿值得一提的內容。


1.共同點:共有的記憶與需求

共同點應該滿好理解的,意即在這群人之中,有什麼共同的需求或是共同持有的記憶。

舉例來說,「一下二上」、「你各位阿是從菜市場來的是不是,身上充滿菜味」、「請鄰兵以火力支援我」,這類的話語就是建立在男性多半當兵所共有的回憶之上,也因此以此做為主題的內容,相對就容易吸引到男性去做互動和回應。

以平台上的貼文來說,「字跡潦草」這件事情,就算沒發生在自己身上,身邊一定都也會有幾個字跡十分瀟灑的朋友和友人,也時常伴隨著許多笑料,因此建立這類的題裁,在先天的體質,就會更容易博得好感,吸引到注意力。

但也要提醒,這邊對於主題的選擇,一方面會吃個人的判斷,如果沒有拿捏好,很容易會變成自以為有趣或是自High的貼文。


2.情緒:能勾起他人情緒反應

承接前面的內容,如果先天是共同點,那情緒就是後天加工來的。

儘管某些題目本身就具有足夠的情緒性,但如果沒有辦法被好好的編輯或是呈現出來,就算再好的題目都有可能會失效。如同一齣卡司再強、劇本再好的影視作品,沒有好的導演、攝影、燈光、美術的幫助,都有可能因此被埋沒。

一篇受歡迎的貼文,背後必然伴隨著特定的情緒反應,這其實不只出現在貼文,更準確的說起來就是「人性」,常見像是:有趣、可愛、好笑、憤怒、恐懼、興奮、期待、驚訝、出乎意料、好奇等

說明:圖片僅部分擷取未按實際順序排列

回到平台上的貼文,除了存在著「反差」,也有著「開自己朋友玩笑」的這個意圖存在,畢竟這種事情,就是很好拿來嘲笑自己朋友的題目阿。再加上配合普遍都能接受的測驗內容,

單純以加料這件事情,如果你問我做最好的是誰,我的回答是「傳統/電視媒體」。

說實話,這並不是要鼓勵這個現象,但至少在於追眼球的競爭之下,媒體真的是無所不用其極。對於那些不知道要怎麼加料的經營者,我會建議可以參考平常新聞是如何選題、編輯、說明,畢竟媒體就是靠著流量維生的人,他們比任何人都要更害怕被隱埋。

我們不需要走到那麼極致,但畢竟你我都不喜歡沒內容的東西,就像料理要調味,貼文同樣也是。因此當看完自己的貼文,會有一個「喔。」、「然後呢?」的反應,大概就能知道,這篇貼文會得到什麼樣的成效回饋了。


3.合理性:架構、邏輯、行動要合理

合理性牽涉到的範圍就相對比較廣,這邊我列舉2個面向說明:內容和品牌的連結合理性、互動/呼籲行動(call to action)的合理性

(1)內容和品牌的連結

這個內容出現在這個平台、品牌上是否合理?如果故事和品牌本身出現本質上的不同,以及不合乎大眾一般的印象,除非真的有很強力的變動,不然通常都會讓受眾有些卻步,廣告置入亦是同樣的道理。

(2)互動的合理性

相信大家都希望貼文發出去之後有很多讚、留言跟分享,甚至是購買,但為什麼可以讓用戶互動/行動,這本身就有一個是否合理的邏輯在裡面。

例如說,發了一個促銷文出去,或是一篇單純在介紹品牌的內容,就希望看到的人可以按讚、留言、分享出去,這之間的合理性就值得思考。

另外,要讓大眾在平台上留言、分享,我認為是有一個心理障礙需要去跨越的,當原先的內容沒人互動,用戶不知道要怎麼互動,或是要成為第一個在下面留言的人,都會讓人產生恐懼想略過,因此不要讓貼文成為大哥哥大姊姊帶動唱,每次都是「小朋友我們一起來」然後就沒人回你了。

大家可以思考看看,平常在回朋友貼文留言的時候,應該也沒有那種叫你在下面直接留言的字眼吧。「如何正確的互動」應該可以算是一門藝術,這個部分,直播主的方法其實滿適合參考的。


小結

說明:想不到可以放什麼圖片就放我家的貓當吉祥物

「共同點+情緒+合理性」是我今年在製作內容上參考的SOP,當然不會所有的貼文都能符合,也不是貼文做出來就一定能夠成功,但透過這個方式,在長期的選題和製作內容,基本上不會偏差太多,也不會像大海撈針一樣,東做一塊,西湊一片。

由於現在的行銷公司、創作者、經營者除了面對大眾之外,同時也要接受來自平台端的挑戰,在眾多變數的環境之下,能夠找出一個可以不斷執行修正的方向,對於長線經營上會有些幫助。

另外,追求創意固然重要,一方面可遇不可求,就算題材對了,也要搭配適合的環境;另一方面,當下沒被大眾認可的創意,不見得就是不好,但相信應該也沒人喜歡那種準備很久,結果成效很普通的滋味。

寫了這麼多,希望這篇文章有所收穫,也歡迎大家一起進行意見的交流。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